母树大红袍:传承千年的茶文化瑰宝
母树大红袍,作为中国十大名茶其中一个,不仅被誉为武夷茶王,更是历代贡茶的代表。因其母树产量极为稀少,导致其价格一直高企,成为茶友们心中无可替代的珍品。
早在1921年,《蒋叔南游记’里面就记载了大红袍的珍贵。文章提到,天心岩九龙窠年产茶叶不足一斤,天游岩年产约十数两,珠廉洞则年产一斤零八两。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的大红袍售价高达64银元每市斤,折合大米4000市斤,几乎比黄金还要珍贵。如此稀缺的资源,使得母树大红袍在茶叶市场上备受追捧。
2002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茶类唯一入选的项目。而位于九龙窠景区的三株母树大红袍,被认定为古树名木,更是全球天然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这稀世珍品,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做出了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的决定,实现了对母树的特别保护和管理。因此,母树大红袍的茶叶成为了无可替代的稀世绝品。
虽然如此,由于天然母树年产茶叶仅有几斤,始自上世纪60年代的无性繁殖扦插技术应运而生。直至80年代,这种技术才得以大规模推广。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却引发了茶友们的热议。许多人一度认为,扦插繁殖的大红袍质量不及母树。
对此,著名茶叶专家陈德华先生矢口否认,强调武夷山茶区的大红袍都是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引种而来,没有代系之说。对此,福建省技术测试研究所也曾进行研究,比较了九龙窠母树的鲜叶样本和无性繁殖子代的鲜叶样本,结局表明二者在优劣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在茶多酚含量方面,无性繁殖的子代相较于母树更高,且对茶叶质量影响明显的咖啡碱、总氨基酸等成分也接近。除了这些之后,虽然原始大红袍在酯型儿茶素含量上表现更佳,但无性繁殖的茶叶在非酯型的儿茶素含量上显示出更高的水平。由于对乌龙茶质量有重要影响,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越高,茶汤的滋味便更为醇和。
在香气成分方面,虽然母树大红袍和无性繁殖子代总体相似,仍存在细微差异,例如母树中检测到的苯乙醇、雪松醇在子代中未出现,但子代却有母树未出现的香气成分。经过品茶师的评价,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在口感和香气上也表现得毫不逊色,甚至更具岩韵。
母树大红袍因其稀少而显得神秘莫测,停止采摘的决定更是让其身价倍增。然而,从研究结局来看,虽然母树大红袍质量依旧卓越,扦插繁殖的子代质量也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在质量茶叶时,不应仅停留在传统的崇古情怀上,更要关注现代技术带来的质量提升。
母树大红袍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融合了深厚的历史和丰盛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传统的母树大红袍,还是通过无性繁殖技术获得的后代,都是茶友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珍品。对于现代茶叶而言,合理的栽培与管理都将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影响。因此,选择一款优质的正岩大红袍,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生活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