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具设计特点 唐代茶具设计? 唐代茶具有哪些种类
分工细致的唐朝茶具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圣”陆羽的巨作《茶经》里就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饮茶器具,将茶器大致分为7大类,共二十余件。
第一类是生火、烧水和煮茶器具,有风炉、承灰、莒、炭栖、火箧、镀、交床、竹夹。
其中“筥”是“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的主要用来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状有有圆有方。“炭挝”则是“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的头部尖,中间粗的器具,主要是用来碎炭的。“鍑”是“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的锅具,其一般用生铁铸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虚,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载器,匠大众将其中间挖空,用来放置锅具。
第二类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镘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从这些器具的名称来看,读者是难以想象其诚实模样与功用的,但实际上,这些茶具的设计是既简易又充满巧思的。
先以“纸囊”为例,纸囊 是“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的双层纸袋,唐人用来这件小物来贮藏烤好的茶,这样可以长久保存茶的香气,不至散失。
而“罗合”和“则”是“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的一对茶具搭档。“罗合”一个放茶的盒子组件,古人先将剖开的大竹片弯曲成圆状物,接着以纱或绢做罗衣,剩下的部分——盒则用竹节或杉木片制作并弯曲成圆状,最终涂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储放茶的工具。“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铜、铁、竹制成的匙和策,其制作原料来源丰富。
第三类是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熟盂。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水方和滤水囊。开门见山说,“水方 ”的制作技巧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个无盖盒子,接着里里外外的缝隙用漆膏涂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制作技巧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 ,其整体分为两部分:用生铜铸造的骨架和用青篾丝编织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过滤净水。
第四类是盛盐或取盐的器具,有鹾簋、揭。“鹾簋” 的制作技巧是“以瓷为之,圆径四寸” ,制作的形状可以是盒状、瓶形和为缶状,主要功能是装盐用。“揭”,则是用竹制成,其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是作为取盐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