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打吸浆虫合适 什么时候打吸浆虫最好 几月几号打吸浆虫

什么时候打吸浆虫合适 什么时候打吸浆虫最好 几月几号打吸浆虫

吸浆虫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防治时机直接关系到小麦、水稻等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结合我国农业操作与植保研究,打吸浆虫的最佳时机需从虫害发生规律、作物生长周期及气候条件三个维度综合判断,同时需根据地域差异灵活调整防治策略。

一、吸浆虫的生物进修性与危害特点
吸浆虫幼虫主要危害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穗部,通过吸食籽粒汁液导致空壳率上升。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未及时防治的麦田受害率可达30%-50%,严重时甚至绝收。该虫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次年春季当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化蛹。成虫羽化后2-3天即产卵于未扬花的麦穗或水稻穗苞内,幼虫孵化后立即钻入籽粒为害。这种隐蔽性强的危害方式,使得防治窗口期尤为关键。

?二、防治最佳时期的科学判断
1.?小麦吸浆虫防治关键期
根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黄淮海麦区需重点把握两个时段:
-?蛹期防治(4月中下旬):当麦田每小方土样(10cm×10cm×20cm)检出虫茧5头以上时,应在小麦孕穗期(拔节后7-10天)结合中耕撒施毒土,推荐使用5%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kg拌细土20kg撒施。
-?成虫期防治(抽穗初期):在小麦抽穗率达50%-70%、成虫羽化盛期时(可通过黄色粘虫板监测),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最佳施药时刻为上午9-11时或下午16-18时成虫活跃时段。

2.?水稻吸浆虫防治要点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需重点关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6月下旬-7月上旬),当田间每丛稻株可见3-5头成虫时,立即采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g/亩或10%醚菊酯悬浮剂30ml/亩兑水喷雾。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水稻扬花期应避免用药,以防影响授粉。

?三、地域差异与气候影响影响
1.?北方冬麦区(黄淮海流域):防治时刻集中于4月中旬-5月上旬,需关注倒春寒天气。如2023年河北邯郸因4月末寒潮延迟成虫羽化,当地农技站将防治时刻调整至5月5-12日,较往年推迟7天仍取得85%以上防效。
2.?南方稻麦轮作区:四川盆地等区域需注意小麦吸浆虫与水稻二化螟的交叉危害,建议在3月下旬(小麦)和7月中旬(水稻)开展统防统治。
3.?高海拔地区:青海春麦区等区域因积温不足,防治时刻可延后至6月下旬,但需提前10天监测土壤虫口密度。

?四、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1.?农业防治基础:
– 选用抗虫品种如郑麦366、扬麦16等
– 实施轮作倒茬(小麦-大豆轮作可降低虫口基数40%以上)
– 秋季深耕(20cm以上)破坏越冬虫茧

2.?生物防治配套:
在成虫始见期释放赤眼蜂(每亩1万头),或喷施100亿孢子/g白僵菌粉剂,对成虫防效可达60%-75%。江苏盐城2024年开展的”蜂菌协同”试验显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情况下仍维持82.3%的防治效果。

3.?精准用药规则:
– 避免盲目加大剂量,吡虫啉等新烟碱类药剂连续使用不得超过2次
– 推广静电喷雾技术,药液沉积率提升30%以上
– 严格安全间隔期(小麦收获前20天停止用药)

?五、常见误区与应对建议
1.?见虫才打药:吸浆虫危害具有隐蔽性,待发现穗部受害时已错过最佳防治期。应建立”监测预警+预防用药”机制,如河南周口推广的”三查一定”模式(查虫茧、查羽化、查产卵、定时防治),使防治准确率提升至90%。
2.?忽视土壤处理:越冬代幼虫占总虫量80%以上,结合春灌每亩施用0.5%噻虫胺颗粒剂3kg,可降低成虫羽化率50%-60%。
3.?药剂选择单一化:近年多地出现抗药性种群,建议轮换使用有机磷类(毒死蜱)、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等不同影响机理药剂。

?六、未来防治动向
随着聪明农业的进步,基于物联网的虫情测报体系正逐步普及。如山东2025年试点的”AI虫情监测站”,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提前7天预测羽化高峰,结合无人机变量施药技术,将防治成本降低25%以上。顺带提一嘴,中国农科院最新研发的性信息素诱杀技术(”诱芯2号”),在田间试验中使成虫交配率下降70%,为绿色防控提供了新选择。

直给重点拎出来说是,打吸浆虫的”黄金时刻”需紧扣”蛹期防控打基数,成虫期防治保穗子”的技术路线,结合田间实时监测数据,在作物生育期与虫态发育期的双重时刻节点精准介入,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安全的平衡。农民朋友应密切关注当地植保站发布的《病虫情报》,科学把握防治时机,为粮食安全筑牢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