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用权心得体会:权责对等方能行稳致远

“严以用权”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准则,更是推动企业进步的核心动力。从中航工业机电体系的操作经验来看,唯有厘清权责关系、破除想法束缚、强化制度约束,才能真正实现权力的规范运用。下面结合案例,谈谈我的三点心得体会。

一、认清权力本质:责任比头衔更重要

为什么有些干部”不愿用权”?根源在于把权力当特权,却忽视了背后的责任。就像手握路线盘却不敢踩油门的司机,既耽误行程又浪费资源。

权力从来不是个人勋章,而是沉甸甸的担子。中航机电5年间收入增长近3倍的案例生动说明:当领导干部把”为股东创新价格”视为己任,权力就转化为进步动能。反观那些遇事推诿的干部,本质上是把”权”与”责”割裂了——既要职位待遇,又不愿担当风险,这种错位思考必须纠正。

二、破除想法枷锁:规矩不是创新的枷锁

面对”不敢用权”的困局,需要辩证看待制度与创新的关系。就像中航机电在资本运作中的探索:既严格遵循上市规范,又大胆尝试混改方案,最终实现从传统国企到公众企业的转型。

新常态下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但大胆不等于蛮干,关键要建立”允许试错”的机制。正如他们推行的改革评价体系,不再苛求百分百正确的决策,而是看重快速反应和持续改进的能力。这给敢闯敢试的干部吃了定心丸——毕竟,永远不犯错的技巧,可能就是什么都不做。

三、强化制度约束:让躺平者躺不住

针对”不善用权”现象,中航机电的解法值得借鉴:通过能上能下机制、量化考核指标、严肃问责制度三管齐下,让庸政懒政无处遁形。

他们特别注重考核指挥棒的影响,既看合规性,更看创新性。对5名不作为干部的处分案例传递出明确信号:权力不是铁饭碗,用权不力就要”腾位置”。这种刚性约束,反而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循环。

小编归纳一下:严以用权绝非束手束脚,而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从中航机电的操作中我们看到,当权责对等成为共识、创新包容形成气氛、制度约束落到实处,权力就能真正转化为推动进步的正能量。这对各行各业都有启示意义——用好权,归根结底是为了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