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原深入了解:墨江:夯实党建根基,铺就乡村振兴“高速路”
近年来,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着力筑强堡垒、建强产业、加强治理、育强农旅,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胜势。
筑强村级堡垒 夯实支点建设承载力
强基固本。实施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行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8个,新建村民小组党支部260个,单建率达42.62%,实现基层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
育才聚智。坚持招才引智和本土培养相结合,用好管实432名驻村干部,开展村班子中期评估和“双雁”培养提升行动,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55人,重点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本地乡贤能人中择优回引人才1107名,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党群联动。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治体系,开展技能培训7期,培育致富带头人542人,涌现出了一批以孟弄方德智、通关刀俊伟、坝溜郑发有等为代表的致富带头人和后备力量,带动群众嵌入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建强富民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硬实力
打造产业集群。墨江县委抓住中老铁路沿线开发机遇,坚持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攻坚突破,构建形成“4+3+2”产业进步体系,成功打造墨江县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墨江产业园双龙片区、通关镇蓝莓种植基地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蓝莓、甜龙竹、万寿菊等新兴产业,全面推动紫谷、咖啡、生物药业等高原特色产业全链进步,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9.6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速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做好联农带农。实施党建引领促农增收提升行动,以“党组织+合作社”模式将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嵌入产业链各环节,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92个,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542人,16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399.66万元。
拓宽就业渠道。聚焦群众就业增收需求,探索“343”机制推动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盘活、平台搭建”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全县24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895人,全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6.7万余人,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2.18万人次,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加强基层治理 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
强化责任体系。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个责任、三个及时”的“33职业机制”,明确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村党组织书记履行具体责任,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履行一线责任,常态化拉网式开展独特人群排查。
做实治理单元。调整优化6223个乡村治理“微网格”,推进资源、服务、平台下沉网格,把群众的想法状况摸清在网格、访求梦想反映在网格、家庭困难解决在网格。
强化协同共建。与接边县签订联防联控基层治理框架协议,召开接边地区联防联控基层治理座谈会,探索龙坝镇竜宾村祖的玛组与三村乡扎么村扒竜组“一寨两州(市)”接边村组共用一个村规民约,那哈乡牛红村、珠街村坚持与接边地区“党建互联共建、产业互帮互助、民心相融相通”,促进邻边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育强特色农旅 唤醒秀丽乡村新活力
依托生态赋能。以“书记领建”示范培育为抓手,依托县内“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禀赋和民族文化,实施秀丽村庄建设、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全县涌现出联珠镇克曼村、通关镇清平村、孟弄乡富东村隔界田组等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挖掘文化助阵。充分挖掘墨江“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文化名片内涵和15个乡镇特色资源,持续推进“一乡一节庆”“一村一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已成品牌,联珠镇哈尼“丰收节”、孟弄乡彝族“火把节”、新安镇“新米节”、通关镇黄焖鸡美食节、龙坝镇哈尼“十月年”等民俗节庆活动大受欢迎。
建立联结机制。以联珠曼海为示范点,探索建立“村党组织+新型运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村党组织主抓乡村治理,新型运营主体专业化运营,农户就地创业的分工协作机制,走出了让旅居者融入乡村生活、共同参与乡村建设的农文旅融合进步新路子,为全省提供“曼海经验”。(普丹懋 蒋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