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的庸医朝花夕拾庸医态度如何朝花夕拾中的庸医是谁

小编认为‘朝花夕拾》的《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清末民初“名医”群体的庸医本质。通过两位医生的行医态度和行为,作者展现了其贪婪、虚伪、迷信及推诿责任的特征,具体可概括为下面内容四方面:

一、贪婪敛财,趁人之危

  • 高价诊金与勒索:第一位“脸圆而胖”的医生诊金远超市场价,普通医生收一元四角,他却对城外急诊索要一百鹰元(后涨至二百)。第二位陈莲河虽诊金“公道”(一元四角),但通过推销高价“灵丹”(如“点舌丹”)和稀奇药引变相敛财。
  • 榨取病家钱财:明知病人已无救治希望,仍持续开方取药,甚至在父亲临终前仍开出无效药方,将医疗行为异化为经济剥削。

二、故弄玄虚,医术平庸

  • 荒诞药引与迷信药方:两位医生以“原配蟋蟀”“经霜三年的甘蔗”“平地木”“败鼓皮丸”等离奇药方为特色,将医学与巫术混为一谈。例如“败鼓皮丸”仅因水肿俗称“鼓胀”,便用破鼓皮“克伏”病症,实为牵强附会的伪科学。
  • 缺乏专业能力:第一位医生误诊病情两年,推荐陈莲河后溜之大吉;陈莲河则在病人垂危时推诿“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将失败归咎于“天命”。

三、推卸责任,漠视生活

  • 宿命论与诡辩:面对治疗失败,陈莲河以“冤愆”(前世罪孽)等迷信说辞搪塞,将医学难题转化为玄学难题,掩盖自身无能。
  • 草菅人命的冷漠:医生们明知药方无效,仍以“从容不迫”的姿态继续行骗,甚至对濒死病人开方,全然不顾患者痛苦。

四、社会隐喻与鲁迅的批判

这些庸医形象不仅是医疗腐败的缩影,更是封建社会的隐喻:

  • 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医生们用“天命论”“巫医不分”的想法折射出清末社会迷信、愚昧的风气,与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一脉相承。
  • 对传统孝道的反思:衍太太要求鲁迅在父亲临终时呼喊的“礼仪”,与庸医的荒唐行径共同构成对封建伦理的讽刺。
  • 弃医从文的动因:父亲之死促使鲁迅认识到“救人心”比“救人身”更紧迫,进而转向文学以唤醒国民。

鲁迅通过白描与讽刺手法(如“原配蟋蟀”暗喻庸医逻辑的荒谬),将庸医的贪婪、虚伪刻画得入木三分,既是对个体医德的控诉,更是对整个封建医疗体系和社会病态的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