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从“林”开始 “富”“美”共赢 绿色生态发展底色如何落地生金?

灌阳:从“林”开始 “富”“美”共赢 绿色生态发展底色如何落地生金?

夏日的灌阳县,青山叠翠,树木葱茏。

小编认为一个2024年森林覆盖率排名全市17个县(市、区)第三的县域,灌阳县森林覆盖率达76.36%。可以说,绿色生态是灌阳的一大财富、一大优势、一大品牌,绿水青山是该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怎样让绿色生态进步底色落地生金,实现“富”“美”共赢?2021年以来,灌阳县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进步模式,盘活林下空间资源,深入推进林下经济进步,迈出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生态资本”向“富民资本”“秀丽资本”转化的操作步伐。

6月上旬,灌阳县出台《灌阳县2025年进步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奖补方案》,对全县林下种植中药材进行奖补。这已是该县连续4年用政策保驾护航林下经济进步。

连日来,记者多次走进灌阳的山林,探访和记录林下生金的“灌阳操作”。

扎根山林 10年种下5000多亩林下药材

夏日雨后的山林,空气清新,蝉鸣声声。“70后”的吴高平穿梭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下涧、北江、南江、茶源等村山林里。高高的杉木下,翠绿的草珊瑚吸引着他的目光。

“你们看,这些都是去年才种下的小苗,如今已经一米多高了。”吴高平一边用手比画着草珊瑚的长势,一边采摘一片草珊瑚叶放进嘴里,“叶片微涩,回甘很好,可以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2014年,在外闯荡多年的灌阳县新街镇人吴高平决定返乡创业,由于他“看中了家乡那一大片的山林”。他请来广西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几番认真考察,专家给出的“适合进步林下经济”的话,让吴高平大胆开启了“向山林迈进”的事业新征程。

2015年,吴高平承包了西山瑶族乡的一片山林,并于2016年试种50亩仿野生灵芝。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精进、经验的不断丰富,2024年,吴高平的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已达1000多亩。在探索林下灵芝种植的经过中,他又于2019年瞄准了草珊瑚中药材市场。接着,他用数年的操作,在西山瑶族乡的1000多亩林下种下了草珊瑚。

10年耕耘,吴高平已在探索林下生金的征程上,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勋章”。这些年来,吴高平成立的桂林灌阳尚农农业进步有限公司,2023年被评为桂林市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该企业生产草珊瑚茶4吨、鲜灵芝约630吨、灵芝片110吨、灵芝面320吨、灵芝酒80吨、岗梅片50吨、其他产品约50吨,产品畅销广东、江浙等国内市场及东盟民族。截至2024年底,吴高平的林下经济规模已超5000亩,分布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观音阁乡、洞井瑶族乡等多个乡镇。2024年,单西山瑶族乡的2000多亩林下经济就为他带来1800多万元的产值。

今年年初,桂林灌阳尚农农业进步有限公司收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殊荣,系桂林所有县域企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企业,而吴高平也成为当地进步林下经济药农中的标杆和典范。

产业多元 林下经济“活力四射”

在灌阳县,还有很多的“吴高平”,他们用勤奋和聪明换来全县林下经济的“活力四射”。

6月10日,记者走进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水车镇和西山瑶族乡的多个林下种植基地,一株株灵芝如小伞般破土而出,草珊瑚枝叶舒展,金毛狮(即金毛狗脊,珍贵药材)的茸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原本寂静的山林,因工大众的忙碌而显得热闹,又因林下药材的蓬勃生长而洋溢着欣喜和期待的美好气氛。

“去年我家种了约50亩草珊瑚,还没到丰产期,但去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西山瑶族乡南江村村民姜有祥一边采收草珊瑚,一边笑着算起收成。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政府引导涉农企业和山区农民大力进步灵芝、草珊瑚、金毛狮等林下特色种植,过去闲置的林下地现在成了“聚宝盆”,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灌阳县洞井瑶族乡一处杉树林下,药农在采摘灵芝。

据灌阳县林业局林长制职业股长荣培刚介绍,通过“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该县已进步林下经济示范企业12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6个、种植大户50余户,大家齐心协力,抱团进步。同时,该县大力推广仿野生灵芝种植技术和草珊瑚、金毛狮、板蓝根种植新技术,利用林木遮阴、落叶腐殖质等天然条件,大幅降低种植成本。当地龙头企业还与广西林科院合作,培育出高产灵芝菌种,亩产值提升30%以上。目前,灌阳灵芝因质量优良,已远销粤港澳大湾区,每公斤售价超200元。
  顺带提一嘴,灌阳县把林下经济纳入乡村振兴奖补范围,通过林间养殖蜜蜂、鸡、鸭,林缘种植中草药等“立体经营”,进一步拓宽林农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县进步林下养殖9万亩,其中林下养殖禽类3万亩,林下养鸡150万羽以上;进步林下养殖畜类4万亩,林下养牛、羊2万头以上;进步其他养殖2万亩以上。2024年,全县共对28个种植点进行了奖补,发放奖补资金达787万元。
  政策添“绿” 林下产业又“富”又“美”
  走进灌阳,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2万亩林地是灌阳进步林下经济的最大底气。自2021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鼓励进步林下经济的政策,为林下产业实现又“富”又“美”增添了最大底气。
  据灌阳县林业局副局长文奇前介绍,当地政府连续几年把进步林下经济写入政府职业报告,将林下经济作为全县重点职业高位推进,并纳入乡村振兴进步战略,不断拓展林下经济的进步空间,推动林下经济进入进步“快车道”。2022—2024年间,该县连续三年出台《灌阳县进步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奖补方案》,筹措资金1440万元奖补林下中药材种植1.23万亩,其中林下种植灵芝按2000元/亩、林下种植草珊瑚及其它品种按1000元/亩的标准对种植主体给予奖补。
  林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林产品的销售难题怎样破解?“靠科技支撑来破解。”文奇前说,该县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2023年,灌阳尚农农业进步有限公司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共同研发草珊瑚快速萎凋揉捻技术,改进了草珊瑚茶生产加工工艺,提升了茶的色泽与香味,进步了产品价格。桂林灌阳桂灌菌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林下仿野生灵芝栽培技术研究,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链条,推动仿野生灵芝等林下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林下生金不止于林产品带来的收益,还有一份不断扩大、增厚的绿意带来的生态福利。一些企业巧用绿意做文章,再拓增收路径。据了解,截至目前,灌阳全县有自治区级森林康养基地1家,正在申报自治区级森林康养基地1家,正在申报森林人家1家。2024年,全县生态旅游接待游客450.33万人次,同比增长9.38%,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9.44%。
  “进步林下经济成为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格的重要途径,通过保护性开发森林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赢。”灌阳县林业局局长卿熙念说,近年来,杉木、松木价格持续下跌,木材市场不景气,山区农民林业收入逐年减少。而该县有80万亩以上的森林可进步林下经济,成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通道和有效途径。依托林下空间种植灵芝、草珊瑚等道地药材,养殖畜禽,融合森林旅游,全县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创新模式,获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进步面积近70万亩,产值12.435亿元,惠及林农7.5万人,实现林农年人均收入6600元以上。
  暮色渐沉,山林间仍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这片曾经的“沉睡资源”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灌阳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据悉,到2025年底,该县林下经济规模将在原有基础上再扩大10万余亩,更多农民有望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 来源: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