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致富经:夫妻创业带动牧民脱贫增收

从放牧到舍饲:一对夫妻的养殖转型之路

在甘肃张掖的祁连山脚下,樊得勤和张爱红这对”创业夫妻”的故事正在被乡亲们津津乐道。他们是怎么从传统放牧转向现代化养殖的?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农村养殖致富经”带动全村脱贫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成功经验。

过去,樊得勤夫妇和大多数牧民一样,过着”顶风冒雨、赶牛挡羊”的游牧生活。1300亩草场最多只能养140只羊,畜产品价格低,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能有现在这样的收入,想都不敢想!”樊得勤回忆道。

合作社模式:农村养殖致富的新出路

转变发生在他们外出考察后。”为什么不能把羊养在家里呢?”这个简单的疑问改变了他们的命运。2015年,他们创办了鑫源舍饲育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地4000平方米,拥有12座养殖大棚。

“市场、技术、资金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有吃苦耐劳的拼劲和闯劲。”樊得勤拓展资料道。通过不断摸索,他们的羊存栏量从400只增长到1400只,牦牛从35只进步到270只,2018年纯利润就达35万元。这样的成功在全村引起了轰动,也验证了他们这套”农村养殖致富经”的可行性。

共同致富:一个都不能少

“走致富路,不一个人或者多少人,而是全村,甚至是全草原牧民共同走致富之路。”这是樊得勤夫妇始终坚持的理念。他们主动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让7户无法进步养殖业的家庭以13只基础母羊入股合作社,第二年就能分到7只羔羊。

59岁的张伟老两口患有高血压,打算将120多只羊入股合作社。樊得勤与他们达成了扣除成本后按出栏价格60%分红的协议。这样的合作模式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养殖难题,又扩大了合作社规模,实现了双赢。

经验分享:农村养殖致富的关键要素

樊得勤夫妇的成功经验可以拓展资料为三点:第一是转变觉悟,从传统放牧到现代舍饲;第二是规模化经营,通过合作社模式降低成本进步效益;第三是共同致富,带动乡亲一起进步。

“现在有条件的牧民都在考虑舍饲养殖,条件不允许的也想方设法通过’借牧’等方式进步生产。”樊得勤欣慰地说。觉悟变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这对夫妻的”农村养殖致富经”告诉我们:致富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通过创新模式、共享资源、带动乡亲,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进步。他们的故事值得每一位想要通过养殖脱贫致富的农村朋友进修和借鉴。